諾貝爾大師貝齊格發明的「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應用在生物科學領域,突破科學家只能看到細胞的表面盲點,進而可見細胞核核膜上的孔洞、及細胞內的活動狀況,應用在神經科學領域。今天他到清華大學演講,主秘呂平江指出,透過此次演講,清華師生更了解貝齊格最近的動態及研究方向,並就清華的最新成果與大師交換研究心得,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呂平江說,貝齊格發明「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利用雷射控制目標物中的螢光分子在不同時間發光,標定分子在空間中的準確位置,再將多張已記錄不同螢光分子位置的畫面合成一張完整的顯微影像,可觀測到奈米等級物體,也因此獲諾貝爾獎桂冠。

呂平江表示,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應用在生物科學領域,過去科學家只能看見細胞的表面,但如今可以看見細胞核核膜上的孔洞、及細胞內的活動狀況,其應用在神經科學領域,已證實可以解構兩個神經細胞之突觸間隙的奧秘,為治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氏症、亨丁頓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帶來一線曙光。

貝齊格在演講時秀出多張4D動畫,內耳細胞、幹細胞、甚至癌細胞活動都以螢光鮮艷的桃紅、亮藍、深紫,在聽講的師生面前呈現,引起陣陣驚訝的低呼。

清華生命科學院院長暨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院士在2016年受國際顯微鏡會議的邀請,與貝齊格同場發表大會演講。會後貝齊格表示,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及江安世創建的生物組織透明技術是生物研究最關鍵的兩項發展,貝齊格並強力推薦其高徒、中研院助研究員陳壁彰博士與江院士密切合作。

清華腦科學研究中心目前已結合了貝齊格的「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及生物組織透明技術,記錄完整生物大腦中掌控記憶形成之蛋白質的位置。

貝齊格研究見解獨到,在康乃爾大學攻讀工程物理學博士時,以「近場光學顯微鏡」創見,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重要論文。1988年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貝爾實驗室半導體物理研究部門工作,直到1996年該實驗室關閉,他選擇離開學術界、到父親的機械公司工作,但科學對他的吸引力依舊不減。10年後他重回學術領域,和好朋友籌了2萬多美元,在客廳開發光敏定位顯微鏡(PALM),奠定了拿下諾貝爾獎的基礎。

貝齊格分享,當時在父親工廠工作,花4年研發出更快、更精確的機器設備,再花了3年試著銷售出去,最終只賣出2台;他碰到中年危機、沒工作在家帶小孩,最終靠著對研究的熱情,重返學術圈,並榮獲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江安世(左)把清華生科最著名的研究之一果蠅腦圖像製成水晶飾品,並致贈給貝齊格(右),為他的清華行留下紀念。圖/清大提供
分享
清華大學主秘呂平江(左)致贈清華紀念品給貝齊格(右),感謝他給予師生珍貴的經驗分享。圖/清大提供
分享
清華學子在講座後向諾貝爾大師貝齊格(右二)請益。圖/清大提供
分享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瑞克.貝齊格(Eric Betzig)今天應邀到清華大學,擔任「諾貝爾大師在清華」講座主講人。圖/清大提供
分享
艾瑞克.貝齊格(Eric Betzig)以「見微知著-新世代顯微影像技術如何捕捉從分子到個體的生物結構與動態」為題發表演講,約300名師生擠滿會場。圖/清大提供
分享

9301A4338458195B
arrow
arrow

    cko68oc60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